【荔枝新闻】三千新生都在抢的国潮帆布包,他的“轻创业”凭什么?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网络思想政治中心)作者:时间:2025-07-07浏览:10设置


荔枝新闻7月4日报道我校就创业毕业生先进典型,报道内容如下:

毕业季的十字路口,一种更灵活、门槛更低的“轻创业”模式开始流行。它不需要大笔启动资金,也不用全职投入,特别适合想试试水的年轻人。在华亿在线体育的创业孵化基地,毕业生李东旭就是其中一个。学书法的他,两年前放弃了安稳的教师工作,转身成了“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这个选择背后有什么故事?又是什么支撑他走下来?

七月天正热,在40平方米的校园创业孵化基地里,半月塘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东旭正仔细检查着一批新打样的汉代歌舞俑倒流香炉

两年前,拿着书法专业文凭的他,本来该去当老师教书法,却走进了学校的创业孵化基地。“我们自己从画图,到设计、排版,再到打样,一个产品付出了很大的心血。面对老师和同学们,我能讲很多东西,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产品的认真态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我就很有成就感。”

对李东旭来说,这间40平米的孵化基地,不只是免费场地,更像是个贴心的“新手村”,提供了全套的“新手福利”:美院、学工处、宣传部的老师组成了“智囊团”,连创业初期最让人头疼的财务记账,学校也帮忙解决了。

“学校老师知道我注册公司,主动来找我,说可以提供免费的代账服务。不仅如此,还详细介绍了徐州市的创业政策,像带动就业补贴、住房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这些,每一项都讲得很清楚,并且都能帮我联系到相关部门,比如人社和学校科技园。”他向记者回忆道,虽然这是孵化基地第一年开设,但觉得老师们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

最让李东旭惊喜的是,创业不久,他们就接到一笔关键订单:为学校设计带有校园风景写生图的“JSNU”文创帆布袋。 “学校老师帮我们对接了相关企业,作为新生伴手礼,订单有几千个,第一桶金就有三四万元。”

这笔“开门红”让团队士气大振。他们趁热打铁,主动出击,给学校不少学院都量身设计了风格独特的文创产品。“效果很好,”李东旭表示,校内很多学院都知道了他们,后来,徐州文旅、中国矿大也找来了,再慢慢扩展到山东、山西。虽然一开始单子可能小点,但我觉得这已经是个很好的开始了。如今,半月塘的业务已从校园拓展到政府、企业等多个领域,年营业额突破200万元。

眼下数字技术很火,AR眼镜、NFT概念满天飞,但李东旭的态度很清醒也很务实。他说,团队虽在探索,但核心是技术要为文化体验服务,不能变成噱头。

“技术应该是产品的配套服务,是为体验增色,不能喧宾夺主。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学校和学院都有相关研究所,我们正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想把它转化成可触摸、可感受的东西,比如徐州的汉画像石、汉代印章,从这些角度开发新产品。”李东旭说。

创业两年,李东旭深深体会到校园孵化模式的价值。这对“有创意但缺经验”的学生创业者特别重要,尤其是他选择的“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这种新职业。“我觉得还是爱好驱动。我们喜欢做这件事,在项目落地前就一直在做相关文创,有这个基础。”在李东旭看来,创业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灵活就业,“而且现在有政策扶持,有学校支持。毕业生们如果能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我还是蛮鼓励同学创业的。”

“我们有个培育梯队,我是第一个,现在第二、第三、第四家公司都在酝酿中。我希望我作为那个有点经验的人,能在前面带着大家伙儿往前走。”

【记者手记】

在学校半月塘这方小天地里,李东旭和小伙伴们正一笔一画,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颜。从安稳讲台到未知的创业场,支撑他转身的,是骨子里的热爱,是母校孵化器如港湾般的坚实后盾,更是让古老文化“活”在当下的那份成就感。这或许正是当下校园“轻创业”者敢于追梦、定义新职业的底气——轻装上阵,但梦想的分量丝毫不轻。

记者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顾倩颖  刘正则

编辑 | 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陈进

报道链接:https://m.jstv.com/news/2025/7/4/1390782636191997952.html?curchannel=%E7%8E%B0%E5%9C%BA




返回原图
/